摘要:近年来,我国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各高等院校都围绕“就业”不同程度的采取一些措施,本文旨在分析造成大中专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结合我院实际情况出发,从深化教育教学体制改革方面提出自己的一些想法。
关键词:扩招、就业、 零距离、校企合作、订单教育
2004年6月17日,教育部周济部长在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谈到:“我们要以至立同志的讲话和《意见》精神为指导,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实现职业教育的快速健康持续发展。”目前,大中专毕业生的就业,已成为整个社会共同关心的话题,也是一个沉重的话题。
造成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困难的原因
一、随着科学进步、生产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新增资本对劳动力的需求呈递减趋势,失业人口的存在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
近年来,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但经济的高速增长在产业结构调整、技术进步和生产效率提高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对就业的拉动明显减弱,新增资本多投向自动化程度高的部门,机器代替人工劳动,减少了对劳动力的需求。同时,劳动力的供给明显呈上升趋势,这势必造成了在劳动力市场上供给大于需求的情况日益严重。受国家就业大形势的影响,大中专毕业生就业也日益困难。
二、高校扩招的“后效应”已经显现。
前几年,在“教育产业化”的东风吹拂下,全国各大高校在利益的驱使下,盲目扩大招生规模,民办高校也如雨后春笋般的成长,高校在校学生人数迅速增加,毕业生逐年递增,远远超过我国同期GDP增长速度。我国高校毕业生人数2002年145万,2003年212万,2004年280万,2005年338万,2006年413万。“十一五期间全国将有2500万以上的普通高校毕业生需要就业”。大学已不再是象牙塔,也不再是伊甸园,“就业难”已成为学生的“口头禅”,已成为困扰高校、家长和学生的头等大事。
三、部分毕业生就业观念不适应市场需求。
由于我国经济发展不均衡,东南沿海地区经济较为发达,工资待遇相对较好,西部内陆经济欠发达,工资待遇较低。因此,在人才流动上呈现出“一江春水向东流”和“孔雀东南飞”的现状。受此影响,大中专毕业生在选择就业时往往愿意到经济条件较好的地区、城市工作,而不愿意到基层及贫困地区工作,部分毕业生对大城市的过分留恋为自身就业树立起了一道无形的门槛。在工作岗位选择上,相当一部分毕业生愿意到机关、事业单位工作,而不愿意到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中工作。一些毕业生放不下架子,自身定位过高,盲目提待遇、提要求,造成结构性失业。
四、国有企业不敢用,民营企业不愿用或不按合同约定用,人为的为毕业生就业设置门槛。
员工跳槽问题,一直困扰国有企业。国有企业招聘毕业生后,经过几年培训,终于将一个“生手”培养成合格的员工,但由于晋升、分配体制僵化,留不住人才,有能力的员工就跳槽了,这给企业造成一定的损失。有些国有企业的老总很无奈的说,国有企业已成为毕业生岗前培训机构。
现在,民营企业已经成为毕业生求职市场的主体,但是一些民营企业的法律意识,以人为本的观念比较淡漠,不能按照合同约定安排工作和支付报酬,不能完全兑现招聘承诺,借试用期低薪用人。一些民营企业为追求短期效益,在招聘员工时需要的“拿来就能用的人才”,希望招聘的毕业生能立即为企业创造效益,立即开发产品和开拓市场,缺乏长期培养使用毕业生的动力。
五、学校人才培养与社会生产需求脱节。
坏习惯很难在短期内改正,好习惯也难在短期内养成。虽然毕业后就分配工作的体制已经不复存在,但长期以来高校养成的“以传授知识”的教育模式的痕迹却仍很明显。虽然我们也在喊“职业教育”、“就业导向”,但教师还是原来的教师、从大学生摇身一变就成为教师的聘用机制没变;教学计划形式变了,增加了专业技能课,增加了技能训练的课时,但模拟试验、模拟训练与真正市场环境脱节;时髦的专业设置了,但教学设施和基本的教学条件却并不完备;就业指导办公室有了,但就业信息系统和就业服务体系不完善,学生获取就业信息的渠道比较窄,诸如等等问题最终导致毕业生在市场上没有竞争力或竞争力不强。
深化教育教学体制改革,拓展就业渠道
我院是从中专学校改制为高职院校的,又是一个以财经专业为龙头的高职院校,这两点都决定了我们必须深化教育教学体制改革,真正实现本质上的转变。陕西财经职业技术学院,我们校名中包含着“职业”和“学院”两个词,职业,说明我们从事的是职业教育,学院,说明我们从事的是高等教育,因此,我们必须转变教育观念,革新教学模式,以“二次创业”和“教学水平评估”为契机,把我们学院办成“全国著名,行业一流”的高等财经职业院校。
一、面向市场,加快教育教学改革步伐,更新办学观念。
面对市场经济,面对职业教育所处的新的竞争环境,职业院校办学最大的不适应莫过于观念上的不适应和意识上的不适应。在大学还是“象牙塔”,还是“伊甸园”的年代,我们养成了一些习惯。习惯传统的教育教学方法,习惯按国家计划招生,习惯按国家专业目录设置专业,习惯参照国家指导性教学计划设计专业教学计划,习惯传统的学年制等等,这些习惯禁锢了我们的思想。新的形势下,职业技术教育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竞争的压力也越来越大,职业院校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应主动融入市场经济,用市场经济的观念来经营学校,树立如下办学观念。
(一)、市场导向观念
市场既蕴藏着机遇又潜伏着风险,如何发挥自身优势抓住机遇,同时避开自身劣势有效回避市场风险,是摆在职业院校面前的重要课题。坚持市场导向就是要根据现实市场和潜在市场的需求,进行人才规格的设计和学科、专业结构的改革和调整,紧紧围绕生源市场和就业市场做文章,其中就业市场是关键,就业渠道畅通了,市场活了,生源就不成问题,古人云:“栽下梧桐树,自有凤凰来”。
(二)、服务观念
“服务”的职能是职业院校的性质所决定的,树立“服务”意识是市场化经营的思想前提。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教育买方市场将全面形成,无论是生源市场还是就业市场,学校都将处在被选择的位置。因此,职业院校必须树立强烈的为学生服务、为行业服务、为经济服务的意识。今天,不是我们选择学生,而是学生选择学校,不是学生选择单位,而是单位选择学生,特别是象我们财经类职业院校,办学的切入点很低,成本很低,谁都可以办,关键是看谁能办好、办活。西安欧亚职业技术学院率先提出“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学生”的口号,可以看出人家办学没有官架子,很务实,很重视为学生服务。如果说在商品市场上,顾客就是上帝,那么对学校而言学生就是学校的生存之本,生命之源。另外,评判一个职业院校的教学质量,用人单位和就业市场是最终的裁判,因此,我们也应该树立为用户服务,为经济建设服务的大局意识。
(三)、改革与创新的观念
改革和创新是市场经济的源泉,也是职业院校生机和活力所在。教育市场化要求学校在教育观念、教育思想、教学管理、教学手段以及教学模式等方面要不断改革和创新,才能保持自身的特色;要敢于打破常规,标新立异,只有敢想敢做,才能有所作为。沿着别人开辟出来的路走,可能没有风险,但永远不能超越。当然,我们国家现行的教育政策、教育体制及运行机制给我们公办院校套了一个“紧箍咒”,禁锢了我们的头脑,固化了我们的思维。
(四)、竞争观念
竞争是市场的最基本特征,通过竞争实现社会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随着教育市场化程度的提高,教育市场竞争将日趋激烈,这就要求职业院校必须牢固地树立起市场竞争的观念。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我们努力的结果不仅仅取决于我们自己,还取决于竞争者,如果竞争者比我们更努力,那我们的努力也就白费了。因此,要在市场竞争中取得竞争优势,我们就要比竞争者做得更好。
(五)、质量观念
质量是市场经济永恒的主题,也同样是职业教育的命脉。学校的竞争力体现在所培养的学生的质量上,即能否培养出符合市场需求的高素质的人才。职业教育的危机从表面上看是生源和毕业生就业问题,其实,深层地挖掘,就会发现关键是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的问题。树立质量观念,不断提高学校的教学水平和管理水平,加强教育质量控制,保证服务质量是学校在市场上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
(六)、成本和效益观念
职业院校不仅面临着提高教育教学质量问题,也面临着如何降低成本,使其具有竞争力的问题,这也是职业院校生存和发展的关键问题之一。职业院校应尊重市场经济规律,降低成本,增加办学效益。
二、适应经济发展需要,及时调整专业设置和课程设置。
在计划经济年代,学校往往是“就汤下面”设专业,只管学业,不管就业,这势必造成所设专业不能适应市场人才需求。因此,学校应以市场需求为办学切入点,以就业为目标,适时调整和更新专业结构,以求专业设置与社会经济需求的“零距离”。
在专业课程设置上,要树立“能力本位”思想,大胆革新课程设置。具体措施有三:其一,减少和压缩公共文化课。“毛、邓、三”要开,《政治经济学》和《高等数学》等也要学,但怎样教,怎样学,对于我们职业院校恐怕也要改革一下,我们学制是三年,但学生在校学习时间实际只有两年半,而公共文化课在我们的专业实施性教学计划中占据相当大的比重,留给我们进行专业技能培养的时间少得可怜;其二,增加专业基础课的课时,针对岗位要求新增技能训练课程,加大专业技能教育的培养力度,加深学生对专业理论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其三,重视校外实习效果考核,改变校外实习形式,将校外实习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以求实践教学与就业岗位的“零距离”。
三、以就业为导向,改进教学方式和方法。
在人才就业市场呈现买方市场的态势下,学校应以素质和能力培养为主线,改革教学组织形式,以求教学内容与社会需求的“零距离”。传统职教培养模式中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①重理论、轻实践,缺少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的有效机制。②学制缺乏弹性,培养方案单一,难以因材施教。③教学与市场脱节、学校与行业脱钩的现象严重,学校教育基本上处于封闭与半封闭状态。④教学软硬环境建设较弱,缺少社会教育资源共享的机制,企业中蕴藏的丰富教育资源未能得到充分的开发和利用。⑤教师队伍实践水平不高,难以适应职业教育的要求,真正的“双师型”教师严重缺乏。
由于一些客观原因,我院绝大多数教师在授课时还是沿用传统的以课堂教授为主的方式,缺乏教与学的互动,以至于学生说我们的老师上课是“自编、自导、自演、自娱自乐”,我们老师讲得很卖力,学生下面睡觉一大片,课堂教学效果不理想。其实,经济类课程也可以大胆采用一些新的教学方式方法,比如课堂讨论、案例教学、模拟交易、现场演示、实地参观、企业实习等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做到学与教的互动,提高教学效果。
四、利用社会资源,优化教师队伍。
(一)、加强教师队伍自身的思想、道德建设。
在师德建设上,应以江泽民总书记“以德治国”的思想为指导,树立“师德兴则教育兴,教育兴则民族兴”的观念。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本身应具备高尚的灵魂和素质。教师在日常的教学中要“教好书、育好人”,其前提是自身应具备良好的思想道德修养和敬业精神。
(二)、拓宽“双师型”教师队伍的来源渠道
首先要抓好现有教师队伍的培训,大力开展校企合作。鼓励技术基础理论课教师到相关专业的企事业单位熟悉技术的应用;要求技术专业理论课教师支相关专业的企事业单位承接课题,搞科研和技术开发;做出计划选派教师去相关专业的企事业(包括外企)兼职或带职进修,学习最新的技术管理规范。把行业和技术领域中的最新成果不断引入课堂。
其次要注重从企业、产业部门引进一些有实践经验的技术骨干,经过教师培训,取得任教资格,充实学校的技术实践课的教师。同时建立一支相对稳定的兼职教师队伍,从生产一线选聘有实践经验的技术骨干做兼职教师,不断加大兼职教师的比例。聘任兼职教师是改善学校师资结构、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的有效途径,我院要结合实际,加强兼职教师队伍建设工作。
(三)、改革教师职称评审制度,体现高职教师特点
不断深化职称改革,完善教师职务聘任制度,要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完善教师职务评审、聘任和聘后管理制度,打破目前存在的“一评(聘)定终生”的现象。应充分利用教师职务评聘这一政策杠杆,实行教师职务评聘分离,择优聘任,能上能下的机制,促进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不断提高。在教师评聘工作的评审中,要彻底改变论资排辈现象,引入和强化教师职业技能的考核制度,通过考核,优者上,庸者让,劣者下。
(四)、制定科学的师资培训、培养制度突出职教特色
针对以能力为核心的职业教育模式对师资的总体要求开展有关教育思想、专业知识与技能、方法论与教学法方面的培训。我院在教师进修、深造方面政策比较好,积极鼓励青年教师考研,提高学历,在取得学位后报销全部费用,但忽视了教师教学水平的培训和提高。教师学历提高了,学术科研水平提高了,但对于教学效果提高和学生就业作用不大,我们的学生毕业后不是去搞科研的,而是要靠技能谋生的。因此,我们必须在提高教师学历和科研水平的同时加大对现有教师的专业知识与技能、方法论与教学法方面的培训。
五、校企合作,办出职教特色。
“校企合作”是高职院校发展的必然趋势,是经济发展对教育提出的客观要求,也是高职院校生存、发展的内在需要。
(一)、与企业合作是检验学校专业设置的适应性,教学内容实用性、培养目标针对性的捷径。学校专业设置、教学内容和培养目标是否适应市场需求,企业最有发言权。通过与企业合作,我们可以了解不断发展的市场经济对于特定职业岗位群的知识、素质、技术、能力的需求,并以此为基础进行有针对性的专业配套设置和课程、教材调整,建立以职业能力为中心的教学体系。
(二)、与企业合作能够有效地促进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第一,与企业合作能够确立以职业能力为中心的课程设计思想,注重课程建设的实用性和前瞻性;第二,与企业合作能够确立适应社会需要的人才培养质量标准,从而确立人才质量定位;第三,与企业合作能促进教学方式向“以学为主”转变,将实践性教学贯穿教学的全过程。
(三)、与企业合作能够全方位地拓宽办学之路。根据优势互补、共同受益的原则,学校与企业合作办学,能够全方位地拓宽高等职业教育办学之路。一方面,学校利用教学资源对企业现有职工进行职前培训、就业培训、在职培训;另一方面,学校可以利用“订单教育”模式,针对性地培养适应企业发展需要的后备人才。
综上所述,可以清楚地看到,学校与企业合作办学,有效地打破了教育的自我封闭、脱离社会的局面,加强了对学生岗位适应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推进了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