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时代风云变幻,经济全球化、科技现代化、文化多元化、教育国际化的趋势已经不可能阻挡。在此时代背景下,为顺应专业化分工深化及经济快速发展的要求,现代化建设对职业教育发展、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提出了强劲的需求,社会需求是职业教育发展的最大动力,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职业教育,为加快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高职教育也因此迎来了发展的春天。经济社会发展对职业教育的依赖,一方面促成了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另一方面也引发了对高等职业教育管理的思考。
在各类教育中,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同经济的发展关系最为密切,没有它,先进的科学技术和先进的设备就不能变为现实的社会生产力。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在社会生产中的地位如此重要,那么高等职业技术学院的学生能否担当此重任?他们对职业技术教育是怎样认识的?他们的学习劲头、生活质量、思想状况又如何?作为一名高职院校的教师、高职学生的班主任,通过上课和日常管理,也通过对其他同类院校的调查了解,我着重对高职学生思想状况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作为敏感的社会群体——高等职业技术学院的大学生,在心理上、思想上表现出鲜明的两面性。
一、高职教育毕竟是高等教育,高职学生也是大学生,这和以前的中专学生有很大的区别,所以高职学生有他积极的一方面:
1、思想比较活跃,自我意识强,依赖性较小,在日常生活中,乐于交往,富于情感,在第二课堂活动中,大多数高职学生在文体活动中有较好表现。
2、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定,加上中国已加入WTO,传统的思想观念受到了冲击和挑战,促进了高职学生的新思想、新观念的形成。
3、市场经济的竞争性、平等性,增强了高职学生的成才欲望,“双向选择”人才的市场,为他们提供了就业渠道,面对人才市场的激烈竞争和无情的“优胜劣汰”制,他们感到肩上的压力更大了,从而使他们更能自觉地刻苦学习。
二、积极是相对的,目前的在教育界中的共识是:高职学生毕竟文化基础较差,所以消极的方面还是主要的。就我所观察到的高职学生种种心理、思想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对高职教育的认可度低,有一定的排斥、逆反心理
高职学生大多是由于高考成绩不佳,不能被普通院校录取,退而求其次只能上职业学院,因此往往是非完全自愿的或是被家长所决定的被动式的无奈选择,这种高考失利的挫折感与选择学校的被动与无奈使得他们对所就读的高职院校缺乏信任感与认可度,加之对职业技术教育的特点与教育目的认识不足,对职业教育甚至具有一定的排斥、逆反心理,具体表现在心态不稳定,不能迅速适应并尽快融入学校学习生活,或茫然而无所是从,或欲另劈蹊径,寻求他途。我曾带的班级有学生迫于家长压力而上我院的会计专业,会计专业是我院的王牌专业,然而他自身所偏好的是其他学校的专业,因此对学院就有一种排斥心理,学院的一切看着好像都不顺眼,直接的表现是学习缺乏动力,上课时常有迟到、旷课等不良现象。
2、有些学生自信心不足,不能正确面对挫折。
对于高职院校的学生而言,没有考上重点或名牌大学,无疑是一个普遍性的较大的挫折。对于这一挫折,一部分学生能正视它,变压力为动力,努力学习,提高能力,使自己增长信心,不断进步。另有部分学生则有意无意地将自己与过去的同学相比,于是在心理上觉得低人一等的挫折感时常体现出来,从而影响了正常的学习生活。我带的2002级会电一班就有一位同学李海东,入学报到后一段时间情绪不能稳定经常去西安各所大学找以前高中的同学,觉得以前学习不如自己的同学都能上大学,自己也肯定行,几次要退学,欲返高中复读以求来年再战,但是家长不同意,在这种彷徨中,一学期很快就荒废了,本来入学成绩排名第一的他期末考试二门不及格。也有部分学生,觉得自己基础本身就差,尤其是英语、数学等基础课程,一旦在高职学习中遇到困难时,就打退堂鼓,不思进取,不相信自己能学好,甚至自暴自弃,破罐破摔,认为即使是努力学习了也不能赶上来,于是干脆放弃了学习,对集体事项也不闻不问,漠不关心,在集体当中我行我素,或是沉迷于网络,整日陷于浑浑噩噩的涣散状态中,严重影响到其本人及他人正常的学习生活,以致经常出现迟到、旷课等违纪行为,并直接影响到了班级整体的班风、班纪。
3、缺乏自律意识,自我控制能力较差。
高职学生从小在老师、家长地呵护与约束下成长,高中时代更是在全方位的严格保护与约束下齐心协力为着考大学而努力。步入大学之后突然离开父母,独自开始面对相对独立、自主的学习生活,突然有种茫然感。加之缺乏明确的自律意识,自我控制能力较差,很容易受到别人的影响,诸如“别人玩,我也玩”,“别人迟到、旷课,我也违纪”,“别人谈恋爱,我也谈恋爱”,整日里随波逐流,荒废学业。久而久之,便不能自拔,陷入不求进取的自我麻木中。
4、缺乏明确的人生奋斗目标及学习的动力。
就根本而言,我认为,高职学生心理素质问题最深层的原因在于缺乏明确的人生奋斗目标及学习的动力。来自高中学校的学生,在高中时,是以考大学为唯一的学习目标和学习动力,进入大学之后突然缺失了奋斗方向和目标,学习的内在动力随之减弱。我曾对我所带的两届201名高职生做过“入学后最迫切的愿望是什么”问题的调查,40%的学生回答:“希望大学有丰富多彩的文娱活动。” 55.5%的学生没有明确的目标。另据调查,高职生学习勤奋程度同高中相比,自认为有所提高的占9%,大体相当的占29%,有所下降的占37%,大大下降的占25%;学习积极主动的占23%,一般能完成学业但学习比较被动的占45%,对学业采取应付态度的占23%,不能完成学业,学习放任的占9%,这说明学习动力不足的问题在相当一部分高职大学生身上不同程度地存在着。
5、心态异常,日趋突出。高职学生思想活跃,但少数学生存在许多不良的行为和不正确的思想,对老师的教导,学校的管理,持一种厌烦、逆反的心理。学生中出现的问题和矛盾,总是想通过非正式群体“私了”,是非观念淡薄到了极点。
综上问题,我认为,高职学生心理、思想问题的解决必须从各方面入手积极寻求途径。而赏识教育作为一种新的素质教育理念,它的导入与应用,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解决这一思想问题,培养高职学生积极健康的心理态度。
三、赏识教育及其理念
赏识,在词典中的解释为认识到别人的才能并给予重视或赞扬,以调动人的积极性,它使作用对象的生理和心理产生愉快的感觉。赏识,在赏识教育理论中含义为:它是一种思维视角,即用赏识的眼光看世界,是一种凡是发生,往好的方面想的积极的思维方式,同时它又是一种欣赏的心态。赏识教育,就是在这种心态和思维方式指导下的一套教育理念。
赏识教育最初是由一位父亲在教育他的聋童女儿中发现和诞生的,逐渐推广到老师、家长对学生、孩子的教育中,起初对学生的赏识教育是比较有针对性的,主要是针对学习成绩差或后进的的学生,尤其是针对在应试教育的阴影下被压抑了学习积极性、创造性,处于自卑状态的学生们。
赏识教育主要包括如下的基本理念:
1、赏识教育的本质是爱,没有爱就没有赏识,没有赏识就没有教育。
人性中最本质的需求就是渴望得到尊重和赏识,其本质就是爱的需求。学会赏识,便抓住了教育的本质。赏识是人精神生命的阳光、空气和水,须臾不可缺少。没有赏识,教育就失去了灵魂的魅力。
2、赏识导致成功,抱怨导致失败。
农谚说的好:没有种不好的庄稼,只有不会种庄稼的农民。农民怎样对待庄稼,决定了庄稼的命运,我们也一样,教育者怎样对待学生,就决定了学生的命运。赏识使学生变得越来越好;抱怨使学生变得越来越坏。
3、赏识教育是无限激发学生潜在内动力的教育。
赏识教育是承认差异,允许失败的教育。其特点是注重学生优点和长处,不断正面强化学生闪光的点点滴滴,并逐步形成燎原之势,让学生在“我能行”的心态中觉醒,激发其内在自我的强大力量,达到生命的自我认识。
4、赏识教育的奥秘是让教育者和学生的生命共同觉醒,共同成长。
就赏识教育本身而言,是以人性为基础,在教育者与被教育者的相互激发与激励的状态下实施的教育。在这一教育过程中,一方面是以赏识为先导,激发被教育者的主观能动性和潜在的巨大能力或者是人的良知与自觉性,从而让教育顺理成章地自然发生。另一方面,这样的教育状态一旦在人身上起作用的时候,赏识教育的着眼点就不仅仅是对学生的教育,而是可以成为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相互激发与相互激励乃至相互教育的过程,赏识教育因此成为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共同受教育、共同成长的过程。
四、赏识教育在高职学生心理素质培养中的实践探索
赏识教育既是理念,也是方法,如何将赏识教育具体应用于实践中,是一个需要不断探索,不断进行经验总结的过程。针对高职学生心理素质特点,结合赏识教育的理念及我做班主任工作的实践,特提出以下几个解决问题的思路,以期与各位同仁探讨:
1、强化职业教育,引导学生树立积极的、正确的职业观。
高职教育的目标是培养既动脑,又动手的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即所谓“灰领”,也有人把这类人才叫“钻石蓝领”。“灰领”在人才的金字塔中,是介于白领和蓝领之间的阶层,是将科学发明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即科技创新的主力军,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这个作用不是少数精英所能够担当,必须是一个“数以千万计”的广大群体。高职教育就是培养这个广大群体的教育。这个群体的专业技能及整体素质将直接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能否更快、更好地发展。
针对高职学生普遍对高职教育以上特点认识不清,对自身定位不准这一现象,教师应不断强化学生职业教育,帮助学生尽快走出“读高职没前途”的传统观念的误区。例如,就我所了解的现代物流管理专业而言,据有关统计,今后三五年,上海至少需要培养、引进数十万名物流人才,而整个广东对专业物流人才需求量至少在一百万名以上。另据报道,到2010年,深圳对高级物流人才的需求将达到1——2万人,对中初级物流人才的需求将达10万人左右。物流专业人才已被列为我国12类紧缺人才之一。物流管理专业是具有广阔发展前景的专业。我在给物流专业上课的时候一直把这个观点灌输给他们,班上的每一位同学都对自己的前途充满了信心,对学习的兴趣更加浓厚。
通过强化学生职业教育,我们要帮助学生及时调整自己的心态和角色,尽快使他们认清自己所学专业的优势,从而激发出其内在的热爱专业的动力,进而树立起热爱学习的良好习惯。而且,在帮助学生树立起“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的职业观念的同时,我们作为教师,要懂得给予学生足够的尊重和赏识,真诚地相信他们能发挥自身潜能,成为社会有用人才。
2、加强心理教育,积极引导学生树立强烈的自信心
大多数高职学生是应试教育的失败者,在他们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挥之不去的失败的阴影。这种失败的情结在相当程度上阻碍了他们自身潜力的发挥,影响了其内在的自尊与自信。然而,无论是在智力、体力上,还是处世能力上,自信心对一个人的一生都是至关重要的。一个缺乏自信的人,便缺少在各种能力发展上的主观积极性。
“赏识教育”则要求教师要热爱学生,以学生为本,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创设轻松、和谐的教育氛围,发掘、培养每个学生的潜力与优势。其关键是面向全体,承认差异,在学生中不排纵队,只排横队。要在学生中树立起与自己比,只要有进步,就是成功;与别人比,只要有特长,就是成功的理念。因此,要鼓励学生勇于正视自身的弱点,克服困难,挑战自我,战胜自我。不拿学生个体的弱项与他人的长项比,而是不断挖掘个体自身的优势与强项,培养其强烈的自我认同感。
对于因基础薄弱而失去学习兴趣的学生,要给予更多的关注与理解,及时了解他们的学习状况,思想状态,想方设法为他们提供培养学习兴趣的途径,如教师集中进行有针对性的基础知识的辅导或通过班级学习小组互助学习的方式为他们提供进步的机会。同时要及时肯定学生在学习中取得的每一个进步,哪怕是极其微小的进步,都是成功的表现,都要给予鼓励。我给学生批改作业,从来没有写过“阅”字,第一次作业,我把做的好的作业,都写上“优秀”,其他的同学即使做的比较差,我都给以“优”或“良”,第二次作业对有进步的同学我都给“优秀”,第三次作业也是如此,结果使得全班同学的作业越做越好,以致到后来每次我刚一讲完课,不等我布置作业,同学就迫不及待的问作业是什么,要着做作业。当有老师抱怨学生不爱做作业时,有没有想过千篇一律的“阅”字扼杀了多少积极性。我们要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挑战,在点点滴滴的进步中战胜自我,构筑强烈的信心。
因此,赏识教育就是要尊重个性、因材施教,通过发现闪光点帮助每个学生树立信心,在“我能行,你也能行,我们大家都能行”的大氛围中,让学生在教师的赏识中学会自我进步,自我赏识,从而树立起强烈的自信心。
应该说,这是个良性的循环:教师是在尊重学生的基础上赏识学生,学生产生自信,从而得到发展;教师对学生的赏识(爱、喜欢)提高了尊重学生的自觉性,学生的发展又增强了教师的自信;得到发展与自信的学生对老师更加尊敬、赏识和热爱,受到热爱、更加自信的教师会把这份热爱和自信反馈给学生;师生的观念在“赏识教育”的互动中得到升华,自信、热爱生命成为教育的主旋律。
3、加强自律意识培养,增强学生自我控制能力。
大学生涯是人生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它往往昭示着个体独立特性发展的开始。然而,大多数学生对此并没有足够的思想及心理准备,一旦面临这种成长的心理跨越,常常会出现迷失方向的茫然感,而一些缺乏自律意识的学生则有可能陷入自我懈怠、松散不羁的状态中。
针对这种现象,我们要学会真诚倾听他们内心最真实的感受,深入地了解并理解他们,发掘每一位学生身上的闪光点,欣赏他们个性中所独具的优点。事实上,在与学生真诚地交流过程中,我发现了学生本性中所具有的许多值得欣赏的独特品质,同时也发现了造成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等表象背后的一些更深层次、更广范围内的问题。诸如教育体制、教学素质等方面的问题。这个问题更复杂,暂不讨论。
在理解学生、欣赏学生的同时,要有针对性地在学生中进行自我约束的教育,鼓励学生相信自我,锻炼自我,挑战自我,增强自控能力,自觉主动养成严于律己的优秀品质,并要对学生在自律方面所取得的每一点滴的成功给以最大的关注和热情,真诚赏识学生在自我挑战中所取得的每一项成绩,坚信他们定会变得越来越好。
赏识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可以是赞扬、鼓励的语言,也可以是欣赏、赞许的目光。赏识教育要求面向全体,要求关照每一位学生,尤其是那些有这样或那样缺点的学生,就更需要给予发自内心的关爱和尊重,因为他们更渴望得到来自各方面的赏识。通过赏识,在相当程度上可以激发学生的自尊心,使他们在我是“好学生”的心态中成长,促使其更加自觉主动地顺应社会规则的约束,朝着正确的发展自我的轨道前进。一个学生有了自尊,往往会自觉主动约束自身的不良行为,更加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从而增强自身的自我控制能力。我现在所带的2005会计班上就有一个学生,开学后一直比较散漫,好话已经说完了,也批评过了,就是进步不大,这一学期班干部改选,有同学明知他表现不佳,故意开玩笑选他,在唱票的时候他每获一票都引来一片笑声,他自己也很脸红。我虽然生气同学把选举当儿戏,但我突然意识到机会来了,何不来个将错就错?任命他做生活委员,他自己也觉得有点惊讶,还怀疑的看着我,我肯定地把头点了点,我觉察得到他内心的喜悦和激动。第二天晚上我不到7点半去教室,刚上楼就看见他在冲拖把,我就在楼道口多站了一会,看他一个人忙碌;第三天我又看见是他在上课前去倒垃圾。我就在别的同学跟前有意无意的表扬他,他的表现自然是越来越好,学习更积极,也变得更自律,更关心集体,由于他的垂范的以身作则,班上的卫生一天比一天好,我也是在班会上多次表扬他。他现在不但自己取得长足的进步,而且带动周围一大片同学。
4、强化人生理想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明确的人生奋斗目标。
学生对职业教育的认可,对自我信心的塑造以及自律意识的培养从根本上讲与人生理想、价值观等密切相关。学生只有树立了远大的人生目标,明确了今后奋斗的方向,体悟到实现自我人生价值的责任等,才可能调动起自身内在的潜力,激发出为理想而奋斗的内在动力,从而客观明确地为自身定位,以长远发展为目标,将高职生活作为锻炼自我、塑造自我的坚实基础,好好把握今天,为美好的明天而奋斗。
我曾就学生新入校思想状况不稳定、浮躁、消极等的不良现象召开以“理想与人生”为主题的班会,运用赏识教育理念,在学生中进行“人人都能成功”的激励,引导每一位学生树立明确的奋斗目标,充分发掘自身优势、潜力,树立强烈的“我能行”的自信心,同时鼓励学生永远要“想着明天,把握好今天;而不是想着昨天,荒废今天”。我前面所说的李海东同学,第一学期结束看到两门不及格傻眼了,我对他说,“你不满足于现状,是好事,但是如果你一直彷徨,三年后你将一事无成。你基础好,有理想,觉得自己应该上好大学,何不抓紧现在的时间,好好学习,改变现状,比如说考专升本,对你来说就是一种最好的选择。我相信你一定能考上一个好大学。”第二学期来,他就像换了一个人,学习十分刻苦。我也是经常鼓励他,毕业时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入陕西科技大学。
通过人生理想、目标导向教育,增强学生对未来前途的信心。鼓励学生将大学阶段看作是为人生长远目标而奋斗的一个过程,好好珍惜大学宝贵的时光,努力学习专业技术知识,积极参加各项活动,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不断增强自己的择业竞争能力,为实现人生奋斗目标及自身社会价值打下坚实基础。
综上,针对高职学生心理、思想特点,我认为,赏识教育理念及其方法是解决学生思想问题、培养高职学生心理素质的有效途径之一。它主要是在合理的、适度的范围内给予学生自我认识,自我认可的引导,以促其产生为自己人生负责的内在动力,充分发挥其自我管理、自我约束的能力。自然,赏识教育并不意味着一味地容忍和放纵,也非让学生产生自负情绪,对于特殊的学生个体,还应当灵活采取适当的、合理的、有效的惩罚教育方式来达成教育的目的。
同时,在实施这一教育过程中,对我们教育者是要有相当的要求的,不仅教育者自身要有相当的素养,还要善于发现受教育者的闪光点与实施教育的切入点,善于随时捕捉甚至是创造这样的教育情境。故有教育家曾说过:教育者的眼睛应该是美学家的眼睛,会从平凡乃至丑陋中发现美。教师的头脑应该是哲学家的头脑,会辩证地去看学生及其行为,并得出正确的一分为二的结论。因此,在培养学生心理素质的同时,作为教师,我们自身素质的提升同样至关重要。
谁也不会麻木到连自己的前途都一点也不在乎的程度。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论认为,人人都有尊重的需要,都希望得到别人的承认和尊重。心理学家威廉·杰姆斯曾说过:“人性最深层的需要就是渴望别人的赞赏。”我们要让自己的尊重、理解、关怀、信任如阳光一样照耀在每一位学生的身上,使学生倍感亲切和温暖,从而产生心灵的和谐共振,产生愉悦的情绪反应。这样就会牢固树立起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精神父母”高尚而可亲的形象,学生自然会自愿接受约束,自觉进行自我省察,不断增强自我教育、自我修养的主动性和自觉性,从而促进学生的自我发展、自我提高。
让我们记着,好学生是夸出来的。陶行知曾告诫我们说:“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中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我们教师要关心爱护每一位学生,要善于发现学生的潜能,鼓励学生不断地自主探索。有魅力的教师不会用一把尺子去为学生贴上“优”或“差”的标签,而是用欣赏的眼光去发现每一个学生身上的优点和长处。这样,在他们的眼里就永远没有差生存在,而只有艺体的优生、组织能力的优生、人际交往的优生、互助友爱的优生、意志坚强的优生、习惯良好的优生等等这些分门别类、多姿多彩的优生。
再说一个耐人寻味小故事,陶行知先生曾“为违纪学生发糖”。有一天,陶行知校长看到一名男生用砖头砸同学,遂将其制止,并让他到办公室等候。陶回到办公室,见男生已在等候。陶从口袋里掏出一颗糖递给他:“这是奖励你的,因为你比我按时到了。”接着又掏出一颗糖给他:“这是奖励给你的,我不让你打同学,你立即住手了,说明你很尊重我。”男生将信将疑地接过糖果。陶又说:“据了解,你打同学是因为他欺负女生,说明你有正义感。”陶遂掏出第三颗糖给他。这时男生哭了:“校长,我错了,同学再不对,我也不能采取这种方式。”陶又拿出第四颗糖说:“你已认错,再奖励你一块,我们的谈话也该结束了。”面对“肇事者”,陶先生“反其道而行之”,历数了他在整个过程中表现出的一个个“闪光点”。没有批评,没有斥责,没有让学生去写检查,更没有让其家长来校“共同教育”,却产生了理想的教育效果。
那我们能否也转变一下我们对高职学生的固有看法?通过八年班主任工作的摸索,我认为高职学生消极的一面只是表象,那只是我们片面的认识,理解上的失误,我们一直强调生源质量差,也正是由于理解的失误,我们并没有欣赏我们的学生,但是实际上:
(1)低分并不意味着低能。就目前来看,高职院校的学生依然是通过高考来进行选拔的,其成绩多数是属于中下档。但要注意低分并不意味着低能,我们知道传统的高考只能考察考生的理论知识掌握程度及考生的逻辑思维能力,难以考察考生的其他方面能力。事实上,人的能力是多方面的,但主要能力却各有不同,有些人可能有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有些人可能有较强的动手操作能力、有些人可能有较强的社会交往能力等等。目前的高考选拔制度无法顾及到逻辑思维能力以外的其他能力的考查,因此,高考中低分只能说明这些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可能不及别人,并不能反应其他方面如“动手能力”、“社交往能力”等等,因此,低分并不意味着低能。
(2)“差”生并不差。中学教学一直就是围绕着高考指挥棒来转动的,中学教师判断学生的好坏也只能根据成绩的高低,因此,那些逻辑思维能力不强但有较强动手能力及社交能力等的学生总是所谓的“差生”,也正是这些“差生”占有了高职院校学生的很大比例。“好”与“差”并不是绝对概念,而需要结合具体的目标进行判断。
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高等职业教育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学生应在具有必备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门知识的基础上,重点掌握从事本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周济部长在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也强调:提高职业教育质量的关键在于切实加强技能培养和实践训练,技能型人才的特点就是能动手,而动手能力要在实践中培养。高考指挥棒下的所谓“差”生正好迎合了高职院校培养目标的需要。因此,我们不能过分强调高考中的“差”生问题,应该在根据高职培养目标来改变对这些学生的看法。
(3)较强的心理承受能力及逆反心理。在中学高职学生多数是教师心目中的“差”生,长期不受到重视的环境下使他们形成了很强的环境适应能力及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到了大学,只要稍加关怀,他们就会非常努力实现自己的理想目标,非常努力地发挥出其能力特长的;同时,长期的受压抑使他们产生了极强的逆反心理。在大学,如果不能正确地对待他们,不能充分发挥他们的能力潜力,逆反心理的驱使下,他们很可能再次成为与高中一样的淘气孩子。
《学习的革命》的作者之一、美国珍尼·沃斯有个观点:“做教师首先要相信你所有的学生都是天才,你才会认真地教每一个人。”什么是人才?一定场合里的人的长处被发现、发展、发挥了,这个人就是人才。因此,我们不能瞧不起所谓的“问题学生”、“差生”。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朴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他们差在知识上,但他们有了个性品质这些优势,还有什么不能战胜、不能克服、不能容纳呢?我们不只一次地惊奇地发现,在现实生活中,真正的成功者,往往是当年班级中十名左右的学生。众多敢于“下海”闯荡并取得成功的人,往往是班级中的“后进生”。
多给学生一点欣赏的目光,或许会有意想不到的奇迹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