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

作者:时间:2007-05-10点击数:

摘 要:心理素质是人的整体素质的基础和核心,大学生各种素质的形成和发展依赖于其心理素质水平。本文分析了当前大学生的心理素质状况,提出进行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大学生 心理素质 途径

最近,我们对部分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结果发现在学生实际学习、生活中,焦虑、恐怖、自卑、神经衰弱等现象严重影响一部分学生们的健康成长。这种状况告诉我们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已迫在眉睫。我们分析了当前大学生心理素质现状,提出进行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一些途径。  

一、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内容  

(一)心理素质的内涵  

大学生发展的基本内涵包括:生理素质的提高;智能结构的完善;社会适应性的增强;心理素质的优化。这四个方面是密切相关、相互影响的。其中心理素质对大学生其他几个方面的影响是直接和显著的。  

心理素质是指人在先天遗传基础上发展和培养的良好心理品质。它包括智力因素(认知、运筹、决策),非智力因素(需要、动机、情感)和复合因素(意志、气质、审美、社交、道德等)。心理素质是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基础和归宿,综合素质的形成和发展依赖于心理素质。教育和培养大学生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学生发展、成才的需要,也是未来社会对人才的基本要求。  

1.心理素质状况影响大学生生理健康。大学生生理健康状况主要表现在体力与精力两方面。心理素质好的学生普遍体力好、精力充沛,行动具有灵活性、平衡性、敏捷性,对事物的关注具有持久性;而存在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的学生,普遍表现出表情、动作呆板僵硬,精神不集中,情绪不稳定,不爱好体育运动,羞于与人交往,严重者还伴有某些身体疾病,如失眠、胃病、内分泌失调,甚至精神分裂等。表面看这些疾病是生理性的,实质上其产生的原因都是长期的心理压抑、紧张或心理焦虑。人是身心一体的动物,不良的心理因素往往能导致生理疾病,影响人的生理健康,可见,心理素质是影响大学生生理健康的重要因素。  

2.心理素质状况影响大学生思维方式形成和知识结构的完善。大学生的成长是一个心智共同发展的过程,心理素质直接影响大学生的智能发展。首先,心理素质影响大学生思维方式形成。从科学角度讲,影响人思维的有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非理性因素中个人心理素质状况对于保证思维的清晰、有效,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是有巨大作用的。心理不健康的学生,往往心神不宁、缺乏稳定性,干扰冷静理智的思考,遇到问题,要么优柔寡断,要么任性、感情用事。心理素质好的学生则相反,有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和良好的分析、比较、判断能力。其次,心理素质影响大学生知识结构完善。现代科学发展高度分化和综合的趋势,要求大学生具备完善合理的知识结构,而完善合理的知识结构的形成,除了依赖于学校教育这个外环境外,更依赖于个人兴趣、爱好、需求、动机等,即心理内环境。心理素质状况不佳的大学生,对周围事物缺乏兴趣,特别对新事物采取抵制态度,阻碍了对新知识的吸纳。而心理素质状况好的学生,兴趣广泛,乐于接受新事物,往往通过辅选第二专业、参加第二课堂活动等积极涉足新的知识领域,因而能够建立起相对合理和完善的知识结构。  

3.心理素质状况影响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大学生对社会的适应,包括政治观、道德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和稳定,以及现代社会突出要求的竞争意识增强和社会交往能力的提高。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推行,人们政治观念淡漠,价值取向趋向功利化,道德素质滑坡;同时,市场经济的竞争机制以及科技发展的综合化趋势,要求人们具有较强的竞争意识和协作精神。这一切对刚刚走向社会的大学生的心理冲击是巨大的。如果心理素质不好,很容易产生失落感和挫折感,失去奋斗目标,要么成为功利主义的俘虏,要么意志消沉,固步自封,一事无成。  

(二)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必要性  

心理素质作为人的整体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正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江泽民同志曾指出:“一个民族的新一代,没有强健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这个民族就没有力量,就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因此,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使之成为能承担跨世纪重任的高素质人才,其必要性是显而易见的。  

1.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需要加强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发展,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价值规律、等价交换原则、公平竞争原则、诚实守信原则,无不直接或间接影响着大学生思想行为,增强了他们的成才意识、竞争意识、风险意识和效率观,这些积极因素需要大学生从心理上适应,以便走向社会,在新的社会环境下调整、完善自己,实现人生价值。另一方面,社会转型过程中也不可避免出现拜金主义、个人主义、享乐主义等不良现象,淡化了人们的全局观念、奉献意识和社会责任感。若不加强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从心理上予以抵御,这些消极因素就会滋生蔓延,使大学生在观察、了解人生和社会时出现困惑、迷茫,不利于学生的成才和社会的发展。  

2.大学生自身发展成长需要提高心理素质。随着当代大学生主体意识的增强,他们渴望自我的完善与发展,并通过努力奋斗,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获得社会的认可。一方面,在学业成败上,大学生已认识到心理素质状况对学业的制约和影响,希望找到并克服自身存在的不良心理因素,端正学习态度,增强专业兴趣和学习动力,保证良好的心理状态以顺利完成学习;另一方面,当今社会发展日趋迅速,竞争日趋激烈,对人才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而当今社会高节奏、高风险、高压力的特点,对大学生心理承受能力要求也越来越高。渴望实现自我理想和自我价值的大学生,面对社会现实,更加迫切希望能消除自身存在的如情绪不稳定、心胸不豁达、没有恒心、意志不坚定等不良心理素质,增强承受心理压力和处理心理危机的能力,从而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  

3.大学生道德素质的提高需要良好的心理素质。对大学生进行德育,提高大学生道德素质,关键是把一定的道德准则内化为学生个体的思想品德。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道德准则,只有当它们被学生自己去追求,获得亲身体验的时候,只有当它们变成学生独立的个人信念的时候,才能真正成为学生的精神财富。”在这种内化过程中,心理因素起着巨大的作用。只有在心理因素的参与、促进下,外界的一切才能内化成个体意识,进而再把个体意识外化成个体品德、行为习惯、价值取向等。可见,大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与道德素质的提高是成正比的。  

(三)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内容  

1、学习心理指导  

当今社会已经进入了信息时代,科学文化知识日新月异,尤其是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速度正在加快。几年的学校教育不可能使学生把今后要用的知识和能力都学到手,同时学生毕业后就业定终身的时代已经过去,很可能出现二次就业甚至多次就业。不断补充和更新知识,对于每一个大学毕业生来说都是继续工作的必要条件。由此看来,如果不能教会他们进入社会以后不断获取知识的本领,那么大学的教育就失去真正的意义。所以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就是要培养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增强他们的学习责任感,培养他们的刻苦、勤奋的学习精神,使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自学能力。  

2、性心理指导  

大学生的年龄一般都在16—22岁。随着性成熟,心理上发生了急剧变化。情绪敏感、不稳定、不协调,存在着生理的迅速发育与心理上不成熟的矛盾。他们渴望获得有关心理卫生特别是性心理卫生知识。在进行性生理教育的同时,应结合性心理教育与指导,帮助学生理解什么是友谊和爱情,辅之以性道德教育、美感教育,帮助他们用理智战胜感情。  

3、人际关系指导  

有些大学生重视同学间的友谊,也渴望得到师爱,但他们不清楚交友的原则,更不懂得赢得友谊的技巧,常常发生人际关系不适应情况。其表现为:以我为中心,凡事都从自己利益出发而不顾及别人;怀疑一切,整天疑心重重,孤僻害羞、自卑、嫉妒等等,这些都是人际关系的障碍,但他们渴望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在进行人际关系指导时,要注意培养和发展高尚的精神需要,培养洒脱豁达的性格,良好的心理品质。  

4、培养抗挫折的适应能力  

现在的大学生有不少是独生子女,富裕的家境使他们养成了惟我独尊的优越感,优越的学习生活使他们错误地认为生活本该如此。就是不富裕的家境出来的学生也只是一味地学习,没有尝过艰辛、没有受过挫折、磨难,缺少竞争的意识及与困难抗争的意志。在遇到暂时的挫折后就马上陷入极度地自卑,缺乏坚强的意志,无法凭自己的意志和力量重新坚强起来。培养学生抗挫折的适应能力,即要增强学生对困难、挫折的心理承受能力,又要教育他们正确评价自己,还要培养他们坚强、勇敢、百折不挠、乐观豁达、开朗的性格,引导他们善于追求快乐,做情感的主人。  

二、大学生心理素质状况分析  

(一)大学生心理素质状况分析  

1、学习上心理障碍。很多大学生包括刚入校的新生感到竞争激烈,压力大,上课思想时常溜号,记忆力衰退,反应迟钝,不会合理安排作息时间,学习成绩差,从而产生焦虑、失眠、紧张、惶惑等心理问题。还有些自控能力较差的学生往往由于沉迷于网络游戏或上网聊天,学习成绩不佳,进而对学习产生厌倦、对考试感到焦虑。  

2、恋爱上心理障碍。有关部门对全国45所高校11000名大学生的大型调查中发现:有25.3%的学生不知道什么是爱情。这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发人深思的数字。青年学生生理上趋于成熟,但对恋爱方面的知识又知之甚少,一方面是爱的期待、爱的追求,另一方面是爱的困惑、爱的贫乏。再加上要努力完成学业,不处理好爱情与学业的关系,使这一时期的学生易产生心理困惑、烦恼甚至心理障碍。因此在恋爱方面,多表现为单恋、暗恋、失恋等不良心态。  

3、人际交往上障碍。由于青年心理上的闭锁性等原因影响了其人际交往活动的开展,使他们抱怨在新的环境中找不到知心朋友而在交往过程中极易出现各种问题,如不善与人沟通,不敢与人交往,难于与人融洽相处,有的还有社交焦虑、社交恐怖症状。于是一些大学生更愿意在网络这个虚拟的环境中进行交流,迷恋于虚拟世界,自我封闭,与现实世界脱离。  

4、就业上心理困惑。 这在毕业班的大学生中尤为普遍。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没有做好就业心理准备,不能很好的认清当前的形势,对自我的定位及自我能力的评价不够确切,感到无所适从。还有部分大学生在择业中不认真思考,盲目从众。  

6、心理承受挫折的能力弱。 当今社会竞争激烈,难免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挫折。部分大学生在困难面前感到束手无策,有些甚至承受不了挫折而产生厌学、退学甚至自杀等心理问题。  

(二)造成大学生心理问题因素分析  

要加强学生心理素质教育,就必须对造成学生心理问题的因素进行分析。  

1、个体因素  

大学生处于青春期的中后期,生理上发育已经成熟,心理上却不够成熟,心理状态仍带有一定的幼稚性、依赖性和冲动性。两者之间的落差很容易导致心理失衡,加上个人本身心理素质的具体状况有差异,心理压力的承受水平不同,因而有的人产生了心理障碍,有的人却没有。因此说,个体的心理素质,特别是一些特殊的人格特征,是导致心理问题的内在因素之一。  

2、家庭与早期教育因素  

家庭对孩子的成长影响是巨大的,人的先天素质只为发展提供了一种可能性,而父母的教育方式直接关系到子女能否健康成长。学生心理问题的出现大多与家庭环境和早期教育方式有关:第一,家庭气氛过于沉默或严厉,父母一心督促孩子学习,孩子从不敢向父母表达自己的意见;父母缺乏理解子女的能力、兴趣、需要。这样的孩子长大后,适应能力差,不善于表现自己和协调人际关系,对人屈从,自信心不足,过分抑郁。第二,父母过分溺爱保护子女,对子女百依百顺,从不让孩子体验挫折,孩子易形成依赖性格,遇事退缩,情绪不稳定,易受别人意见左右。第三,家庭中父母经常争吵甚至离异,在这样一个没有爱,经常冲突的氛围中长大的学生对人缺乏信任感,并且敏感、多疑,难以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这些不良的早期经历都可能导致心理问题的出现。  

3、 学校的教育思想  

学校是学生接受正规教育的场所,对他们的心理健康发展有着重大影响。目前,我国职业院校建立的时间都不长,还没有形成比较理想的教育思想体系。学校中有的教师不尊重学生的人格,对学生关心不全面,教育方法简单粗暴,甚至歧视学生,导致师生关系不够融洽,学生“怕”老师,也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理。  

4、社会因素  

学校处在社会大系统中,社会的变化必然会辐射影响学校。使身在其中的青年学生在心理上受到冲击。现在人们的价值观、道德观以及生活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对学生来讲是一种挑战,在迎接挑战中如果失败了,意志薄弱心理素质差的学生可能就会产生消极的心理状态。再如市场经济助长了金钱至上、享乐主义、损人利己的个人主义,淡化了人们的义务意识、社会责任感及全局观念,这些社会上出现的堕落腐败现象会摧残腐蚀学生的心灵,使他们道德出现滑坡。  

三、进行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途径  

(一)领导重视舆论宣传  

领导重视是关键,领导要把心理素质教育作为学校整体工作中的重要内容,要有计划、有措施,常抓不懈。同时做好实施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宣传工作,使广大教育工作者认清心理素质教育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提高心理素质教育的自觉性。  

(二)培训师资,开设心理素质教育辅导课程  

现在许多大学的教师都是非师范院校毕业,没有系统学过教育心理学。即使是毕业于师范院校的教师,对实施心理素质教育也未必精深。各个高校必须组织教师系统学习,培训专门教师学习并掌握心理素质教育的有关知识,开设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辅导课程,其目的在于根据大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生活环境的现状,对大学生进行心理指导,促进其个性心理健康的发展。  

(三)建立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档案,构建校园心理素质教育组织体系  

在大学建立面向大学生的心理咨询机构,根据大学生不同的心理活动特点,运用现代化手段,建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档案,形成对大学生心理问题、心理健康教育教学资源的有机配置。这样做一方面可以使学校对大学生整体的心理素质教育情况进行掌握,同时也便于大学生在学校局域网内对档案中的资料进行查阅而自我检查和医治。此外,还必须建立一个完善的校园心理素质教育组织体系。即在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咨询机构下,以学生政治辅导员、学生班主任等为联系纽带,建立班级心理健康联络组,使学生的心理活动、心理问题和心理疾病能够及时及早的发现,及时及早地有针对性的解决,进而促进大学生的学习及培养学生健康的身心。  

(四)心理素质教育与心理咨询相结合  

1、要在理论上加强对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在大学生中要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挫折心理与测量"、"变态心理学"、"人际关系学"等选修课程,实践表明开设心理健康课程深受学生欢迎,在大学生实际生活中也解决了部分大学生的心理困惑,预期效果极好。  

2、在对大学生进行心理素质教育的同时,还要在大学生中积极广泛开展心理咨询活动,纠正部分大学生对于心理问题的错误认识,清除大学生对心理咨询的顾虑、偏见。在对大学生进行心理素质教育的同时,贯彻教书育人的原则,课上课下经常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协助学生去认识自己的心理需要、心理困惑,启发和指导学生认识环境和社会生活,懂得如何更好地生活,如何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生活态度和目标。  

3、心理素质教育、心理咨询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  

笔者通过进行一些心理咨询,深切感受到这几个方面的结合在素质教育中的必要性。因为它们都是以学生为主要服务对象,使之成为祖国有用的合格人才,这也是素质教育的培养目标要求。在心理素质教育与心理咨询中回避不了人生要遇到的价值观、人生观、恋爱、理想及道德观等思想问题。  

(五)广泛应用各种媒体开展心理素质教育的工作  

校园内外的各种媒体如广播、学报、校刊、网站等等,在影响大学生健康成长方面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应充分利用这些传媒,广泛宣传和开展心理素质教育活动,介绍各种心理调节的方法,以唤起大学生提高心理健康水平的自觉要求,引导其主动开展自主性的心理素质教育。  

(六)把心理素质教育渗透到各个学科中去  

把心理素质教育渗透到各个学科的教学领域。一是把心理素质教育渗透到数学、语文、政治、英语、体育等基础学科的教学中去,根据课程的内容、特点、思想性及其内在的逻辑联系进行相关的爱国主义教育,美的情感教育;二是把素质教育渗透到专业教学中去。通过专业知识的讲授,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培养大学生的实践能力、专业技能、敬业精神和严谨求实的作风。充分注意教师的人格表率作用,身教重于言教。建立一个完善的,渗透到教育各个环节中去的心理素质教育体系。  

(七)“四配合”是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保证  

即院系领导、学生处、团委、辅导员班主任共同配合,共同研究,使心理素质教育具有常规性、规范性。要完成这一系列工程,首先应由党委负责制定目标,统一安排,统一部署,监督心理素质教育工作的运行,调节好部门的关系,以保证心理素质教育的目标顺利实现。党委在对全校性的素质教育实行正确导向和严格监控的同时,还应搞好心理素质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培养基层领导骨干。其次,应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心理素质教育活动计划,并指导实施。此外,还要进行检查和收集信息反馈,注重整体效果,使学校的心理素质教育按照一套科学而严格的程序进行。最后,团委辅导员班主任密切配合,按计划开展各种与之配套的主题心理训练活动,使之深入到每个学生中去,力求生动活泼,营造文化心理氛围,只有这样,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才能卓有成效。  

(八)融心理素质教育于课外活动中  

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可利用班团会、社会实践等活动开展心理素质教育和训练活动。如开展“今天我是主人”等活动,培养大学生的责任感、自立意识和自理能力。开展“模拟招聘”活动,让大学生提前走入社会,增强他们的公平竞争与参与意识。开展各种各样的社会实践活动,让大学生到社会中增长见识,开阔眼界。  

(九)自主性心理素质教育  

充分调动广大同学的积极性,挖掘大学生的潜力,开展自主性心理教育。大学生间的心理教育与帮助是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也是常常受到忽视的方面。在学校心理素质教育中应切实落实大学生是心理素质教育主体的基本观点,大学生之间的影响是很大的,应将其转化为积极的动力。  

参考文献   

(1)王廷芳等:《青年心理教育与咨询》,厦门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2)陈晓荆:《学校教育与心理咨询》,《中国教育学刊》,1995年第6期。(3)刘翔平、陈俊华:《学校心理学的服务模式》,《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1999年第5期。  

(4)任建斌、李艳梅:《大学生心理调查分析》,《社会心理研究》,1996年第二期。  

版权所有:陕西财经职业技术学院 地址:陕西省咸阳市文林路一号  电话:029-33732500 33732444 33732000  Copyright @2014, 陕西财经职业技术学院 陕ICP备06007066号-1